由奧斯卡導演阿方索·卡隆執導的最新科幻電影《地心引力》,19日在內地正式公映。
該片目前已在全球拿下近5億美元的票房,而在電影業內部,它引起的震動則更為廣泛和深刻。
簡單來說,它徹底掀起了一場關于太空電影、3D電影乃至整個電影行業的技術革命。如果你看完《地心引力》之后,產生了“這到底是怎么拍出來的”疑問,本文將盡可能解答你的疑惑。
神創新NO.1:巨大的燈箱
電影的第一個鏡頭,就是長達7分鐘的浩渺太空的長鏡頭——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忘記這些鏡頭根本是不可能真實拍攝。除非,攝制組真的是在茫茫太空中拍攝。那么,它到底是怎么拍出來的呢?真相是:整部《地心引力》的拍攝過程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新。
很多時候,拍攝是在一個高6米、寬3米的燈箱里完成的。這個“太空燈箱”中有多達180萬個LED燈,看上去跟那種演唱會常用的大屏幕沒什么兩樣,但每一盞都能單獨控制。不管演員們是在什么位置,也不管他們運動得有多快,燈箱都能將其周圍環境表現出來。這樣做的好處是除了讓觀眾覺得真實,演員也不會再有那種靠想象在綠幕前表演的虛假感。
神創新NO.2:木偶的繩索
如何體現宇航員的失重狀態?跟過去拍攝太空電影不同,這次沒有用到任何模擬太空艙的大件道具,不用把桑德拉·布洛克關進“無重力室”,只需要12根鋼索——它們把演員像牽線木偶一樣掛起來,讓她做出翻滾、倒吊甚至在空中“平躺”這樣違反地心引力的動作。簡單說來,就是“在有重力的地方,拍出無重力的感覺”。當然,這背后必須有一群掌握著高精尖科技的技術人員。
神創新NO.3:亂飛的機器
有不少鏡頭,演員失控“掉向”甚至“砸向”鏡頭,這是怎么拍的?實際上,演員基本上沒動,動的是為電影量身打造的動態攝像機——將攝影機“砸向”演員,便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。當然,無論是人砸機器,還是機器砸人,傷害性都太大了,因此很多時候,鏡頭里只有演員的臉是真的,而身體其他部分都是用電腦做出來的。有此一說
中國元素搶眼
相比以往好萊塢大片中可有可無的點綴,《地心引力》在中國元素的運用上顯得格外有誠意——主人公是怎么回到地球的?靠的是中國空間站和中國飛船!
中國空間站的名字叫“天宮一號”,而飛船的名字則叫“神舟”——桑德拉·布洛克在經歷了無數次的絕望嘗試之后,終于在中國人的地盤找到了重獲新生的希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“天宮一號”中,大量的物品都帶有中文字樣,比如“救生包”、“水壺”、“短波無線電接收”。有意思的是,在“天宮一號”中還出現了乒乓球和佛像等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物品。觀眾點評
《阿凡達》導演詹姆斯·卡梅隆:在看《地心引力》的90分鐘里,我的手一直放在嘴邊,因為我得不時提醒自己別忘了呼吸。我很渴望去到外太空,現在感覺自己的愿望已經實現。如果把這部影片說成是一部緊張刺激的驚悚電影,那也是低估它了,這部電影遠不止這些……我認為《地心引力》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太空電影。
如果你這輩子只打算看一部3DIMAX電影,一定得是《地心引力》。這是唯一可以用“視覺盛宴”來形容的電影,你完全不必理會漏洞百出的情節和廉價的勵志橋段,它們一點也不妨礙你緊張得手心出汗肌肉痙攣。因為這部電影代表了技術的勝利。